雄关天堑,鹰鹞难飞。在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过渡地带,金锁关据险而成,陕西省铜川市正坐落于此。复杂多变的地貌形态赋予了铜川丰富的矿产资源,其中煤炭是主要矿藏之一。历经60余年发展,随着区域内资源渐渐枯竭,这座曾经因煤而立的“西部煤城”创新优化特色产业体系,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培育壮大先进制造、特色新兴起的产业,踏上建设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新征程。
铜川,因煤而立,目前已累计贡献了7.5亿余吨煤炭、3.4亿余吨水泥。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,铜川就已成为中国西北最大的能源建材生产基地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1978年,第二产业占铜川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高达70%,全市煤炭和水泥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的53.5%和63.9%。
“全市有人口30多万人,其中煤炭职工就约占七成。”一位曾在铜川市矿务局工作过的工作人员回忆道。
煤炭让这座名不见经传的西北小镇一跃成为“西部煤城”,但长期倚能重能的产业体系,也令铜川深受其痛:可开采资源存量锐减、生态环境恶化、工人失业等一系列问题开始浮现。1978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展览会上,铜川成为18个重点污染的城市之一。到了20世纪90年代,铜川甚至被称为“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”。此外,因常年地下开采,滑坡、塌陷事故也常常见诸报端。
转型迫在眉睫。2009年3月,铜川市被界定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,正式拉开转型的序幕。产业体系“腾笼换鸟”,生态环境大力治理,城市设施加速更新……如今,铜川市聚焦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,全力迈向高水平发展新阶段。
走进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,超过800℃的铝水,被一辆辆专用铝水包运输车直接运往各个生产车间。
“以前上游铝厂首先把高温铝水铸成铝锭,然后对外销售,现在直接从铝厂电解槽把高温铝水抽出来,运输进入我们的熔铸车间,大幅度减少了铝锭环节的燃料消耗和成本费用,这就是产业配套完善的好处。”铭帝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肖优胜表示。
铝,是铜川四大传统产业之一。1965年,国家决定在陕西建设电解铝生产线,铜川因盛产甘土等配料而成为首选目的地。2010年,铜川市委、市政府成立了以铝产业为主导的“煤-电-铝-铝精深加工”联产联营的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,从此铜川铝产业高质量发展走上了快车道。铝及铝合金产业链被确定为全市重点发展的“首位产业”。
如今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“煤-电-铝”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已经实现完全闭合。在此基础上,铜川重点发展铝及铝合金精深加工和汽车装备配套产业,加快铝及铝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向高端化纵深发展、汽车装备配套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发展,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,合力助推铜川市高质量全方面转型发展。
“进入新时代,我们始终把铝产业作为高质量全方面转型发展的首位产业,如今铜川慢慢的变成了西北最大铝深加工生产基地,未来我们将聚焦铝高性能新材料、汽车用铝轻量化、高档铝板箔深加工、再生铝产业项目等方面,推动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。”铜川市副市长刘正旺在2023年7月于铜川举办的铜川市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说。
旧产业加速升级,产业体系持续优化。截至目前,铜川市退出煤矿23处、去产能1188万吨。同时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、技术装备攻关,依托5G通信技术建成一批智慧化矿井、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;通过产能减量置换,建成2条全球领先的万吨水泥生产线,每吨水泥平均能耗低于国家标准9.41千克标煤。
不破不立,产业向“新”。步入新时代,铜川正以加快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为目标,坚持区域协同、创新引领、产业植入、项目带动和金融赋能,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、集群化、智能化。
铜川正着力打造全省先进制造高地,加快布局轮毂、车桥等汽车零部件产业,建成全省商用车(重卡)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集群和乘用车(新能源)产业链支点城市;依托关中独有的30万吨电解铝产能优势,逐步形成电解铝、铝型材、军工用材等全系产品。与此同时,铜川还着力打造科创转化高地,积极融入“秦创原”创新驱动平台,大力培育光电子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,耀州大数据产业园获评国家级双创基地,光电子产业纳入全省“一体两翼”总体布局。此外,铜川还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教育高地和生态康养文旅高地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经过多年转型发展,2022年,铜川三次产业体系已调整至三次产业占比7.1:44.4:48.5。
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近年来,铜川市已先后获评“中国循环经济十佳绿色发展城市”“践行生态文明发展优秀城市”“中国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”等,一座“产业新城”正加速崛起。(记者 雷肖霄)